golang设计模式之观察者模式
观察者模式
定义
观察者模式(Observer Design Pattern)定义了一种一对多的依赖关系,让多个观察者对象同时监听一个主题对象。这个主题对象在状态发生变化的时,会通知所有的观察者对象,使他们能够更新自己。
定义对象间的一种一对多的依赖关系,当一个对象的状态发生改变时,所有依赖于它的对象都得到通知并被自动更新。
适用场景
1、当一个对象状态的改变需要改变其他对象,或实际对象是事先未知的或动态变化的,可使用观察者模式;
2、当应用中的一些对象必须观察其他对象时,可使用该模式。但仅能在有限时间内或特定情况下使用。
优点
1、降低了目标与观察者之间的耦合关系,两者之间是抽象耦合关系。
2、目标与观察者之间建立了一套触发机制。
缺点
1、目标与观察者之间的依赖关系并没有完全解除,而且有可能出现循环引用。
2、当观察者对象很多时,通知的发布会花费很多时间,影响程序的效率。
代码实现
被观察者有信息更新的时候,通知到所有的观察者。
type Subject struct { observers []Observer context string } func NewSubject() *Subject { return &Subject{ observers: make([]Observer, 0), } } func (s *Subject) Attach(o Observer) { s.observers = append(s.observers, o) } func (s *Subject) notify() { for _, o := range s.observers { o.Update(s) } } func (s *Subject) UpdateContext(context string) { s.context = context s.notify() } type Observer interface { Update(*Subject) } type Customer struct { name string } func NewCustomer(name string) *Customer { return &Customer{ name: name, } } func (r *Customer) Update(s *Subject) { fmt.Printf("%s received %s\n", r.name, s.context) }
测试代码
func TestObserver(t *testing.T) { subject := NewSubject() reader1 := NewCustomer("小明") reader2 := NewCustomer("小红") reader3 := NewCustomer("小李") subject.Attach(reader1) subject.Attach(reader2) subject.Attach(reader3) for i := 1; i <= 10; i++ { subject.UpdateContext(fmt.Sprintf("更新了%d", i)) fmt.Println("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") } }
结构图
不同场景的实现方式
针对应用场景有下面四种实现方式
1、同步阻塞的实现方式;
2、异步非阻塞的实现方式;
3、进程内的实现方式;
4、跨进程的实现方式。
栗如:可以基于消息队列实现
观察模式和发布订阅模式
有的地方会讲观察者模式不是发布订阅模式
认为发布订阅模式相对于观察者模式多了一个 Broker 来协调信息的发送者和订阅者,而观察模式是直接通知观察者。
进而认为两者的藕合程度也是不同,观察者和被观察者,是松耦合的关系,发布者和订阅者,则完全不存在耦合。
不过感觉者没有明显的区别:
观察模式中有同步阻塞的实现方式,也有异步非阻塞的实现方式;有进程内的实现方式,也有跨进程的实现方式。
被观察者直接通知到观察者这种场景就是同步阻塞的实现方式。
在被观察者和观察者之间加入一个消息对列,这种方式使得两者能够更加的解耦,这是观察者模式中异步非阻塞的实现方式。
因此观察者模式可以认为就是发布订阅模式,当然掌握其中的精髓,然后运用到我们的业务中才是最重要的,至于是或不是其实也没那么重要了。